评论:当善良被习惯性拒绝,社会将遍体鳞伤

收藏
撰文:编辑 LEO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名学生威胁举报打算在感恩节向学生们送糖果的宿管老师的新闻,点燃了网络舆论。该学生认为,感恩节是西方文化,宿管老师的做法是“宣传西方节日”,“非常不妥”。而其理由,看起来非常“正义”:“抵制西方文化入侵”。


图:宿管老师发布的计划发放免费糖果的信息 (图源:网络)

在被威胁举报后,宿管老师也向该同学进行了解释并道了歉。哈工大也以“和稀泥”的声明明确了“两边都没错”的调查结论,并称“学生留言提醒阿姨也是出于善意” (哈工大把宿管老师称为“阿姨”)。


图:哈工大校方发布的对此事的调查结果 (图源:网络)

那么,该学生的留言,真的是出于善意吗?他在给宿管老师的留言中,先是质问“作为官方代表,公开搞‘洋节’庆祝活动,不考虑影响吗?”随即又要求“辅导员和公寓方立刻停止该活动”,并威胁“否则我将向学校有关部门反应(原文如此,应为‘反映’)”。至少,从现有文字中,并没有看到任何的“善意”,更像是一种“揪住小辫子”后的得意洋洋和“站在真理制高点”上的颐指气使。


图:威胁举报的学生发布的言论截图 (图源:网络)

且不论感恩节姓土还是姓洋,仅就宿管老师想利用“感恩节”这个机会来与同学产生正面互动、释放善意这一点,这本身就是对“感恩节”的一种正面诠释。宿管老师,对每一个住校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多的是那个深夜敲门却不给开的“冷血人”,或者无情地拿走电炉子的“恶人”。一个“恶人”,突然拿出糖果放在自己面前,有些人在心里很自然地就会把其当成卖毒苹果的恶皇后。

但是,当你拒绝了别人的善意,其实也就是拒绝了人性中本能的善良,而被释放并放大的则是恶的一面。学会善良,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必修课,因为很多时候善良已经不是这些人进行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优先标准,它已经排在了利益和情绪之后。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件事中,我们丝毫看不到举报能给那个学生带来任何隐性或显性的利益。我们会批判和谴责“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但当我们遇到“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时,我们就只剩下了不解和愤怒。

在人们心中,历来都对告密的行为所不齿、对告密者进行鄙视,告密通常也被认为是不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的,但是唯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就是告密者或利益相关者认为所告的“密”符合自己的利益,甚至是“基于正义”。这种情况,当事者往往偷换了告密和举报的概念。举报显然是基于正义立场的,中国的司法机关也鼓励民众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举报,但是告密则存有更多的贬义,是基于“非正义”的。那么,出发点是不是正义,又该如何定义、由谁定义呢?此时,对某事的立场和对是非的判断就成了关键。

作为一个能够进入哈工大的学生,相信其学术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那么,在此事件中,该学生对是非的判断显然是出现了原则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如此荒谬的想法和做法呢?其实,是对善恶教育的缺失,以及对对与错的价值观认知的偏差。

正义不能作为打击别人和泄私愤的工具,因为正义永远是站在善良和人性一方的。当一个人口中的“正义”变成借口和“帽子”,肆无忌惮地砸向那些毫无防备的人,那这“所谓的正义”就变成了撕裂和污化这个社会的匕首。而正义和善良,永远都是我们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不能缺失和扭曲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在美华人写的经历,她在美国习惯了见到陌生人时打个招呼。当她有一次回到中国,在路口等红灯时,也习惯性地放下车窗和隔壁的司机说了句“你好”。但是,得到的回应是其警惕的眼神和略带攻击性的回复:“你是谁?你管我好不好呢?”

虽然可以理解一个人面对陌生人突然而至的问候会有些意外甚至无所适从,但是如果我们在得到某种善意信息的时候,却只能对此充满质疑而不愿甚至不敢接受,那么这个社会的善良和人性就会迅速消失殆尽。中国有句俗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告密成为习惯和打击异己的惯用手段,那么所有人面对别人的善意就只能是严加防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变得无限遥远。到那时,就不要去责备别人为什么不能心存善念了。

有人说,“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当我们的社会变成“互害型社会”时,我们每个人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也都是有责任的。同时,我们也都必定会是最终的受害者,没有人能够幸免。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
标签 哈工大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0条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