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近些年,笼罩在“海归”这一群体头顶的不再只有光环,也伴随着阴影;虽然不乏精英,却有越来越多的海归被称为“海带(待)”“海参(剩)”。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会迎来一个拐点,海外回国的人数将超越出国的人数,史上最大“海归潮”正在逼近。物以稀为贵,如今的海归,难道真的“减价”了吗?
昔日“外国月亮圆”,如今“故乡草更绿”
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增长快,2001年海归1.2万人,2013年海归超过35万人
教育部发布的《2013回国留学人员就业报告》显示,当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5.35万人,是同期出国留学人数的85.4%。对比前几年的数据会发现,回国人数正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为1.2万人,2005年增加到3.5万人,2009年进一步突破10万人大关,达到10.8万人,2012年更飙升到27.3万人。同期,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虽然也在快速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回国留学人员。所以越来越多的出国留学人员眼中,不再是“外国的月亮圆”,而是“故乡草更绿”。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
海归就业难度增加,但大多数能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没有变“海待”,留学归国的人员数量迅速增加,“海归”也有逐步变“平凡”的趋势。
就业变难了,有人开玩笑说“海归”正在变“海待”。因为国内实习经历少,了解招聘信息的渠道少,许多招聘会也参加不了,找工作并不容易。”而且很多海归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适合在国内就业,而且面临人脉网络断裂的情况,“海归找工作,不比国内的毕业生容易。”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727万人,近年来最高,同期海归的数量也达到了顶峰,这两类群体的择业取向接近,导致就业矛盾突出。
并且薪资待遇也在下降。2013年对留学归国人员的调查显示,77.5%的海归表示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38.5%的海归表示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尽管如此,整体来看海归群体的就业问题并不算太突出。海归就业可能不像前些年那么顺风顺水,但相对更好的受教育质量和较丰富的国际经验让他们在就业方面仍有优势。2013年的数据显示,86%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多数海归并没有变成“海带”或“海参”。
光环褪去,优势仍在。据了解,目前,不仅高层次稀缺人才备受国内市场欢迎,普通海归回国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留学生表示,回国后先不说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在求职过程中有一种受重视的感觉。”留学专家也表示留学生回国的有很多优惠政策:办理户口有优势,可申请各种政府创业就业奖金,在创业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学生创业园提供一条龙服务。
“大出大进”将是新常态
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人才引进工作重点未来中国人才的流动态势一定是‘大出大进’。留学专家认为,出国留学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仍将长期保持在高增长状态。这种情况下,未来海归们更需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不是凭借海归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向市场“要价”。
但是从整体上看,海归回国就业仍贪偏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13年,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在上海就业,8.7%在广东就业,再加上江苏、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同时,海归的就业领域也高度集中。2013年,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政府和公共事业(6.9%)。
从调查中表示,海归的求职期望仍然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学生出国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有的单纯考虑来钱快或者热门的专业,导致了回国就业的扎堆,对就业不利。所以留学专家建议留学生要理性选择专业,把国外的时间更多花在学习和实习上,这两点才决定海归回国后是否具有竞争力。
网络转载
联系时请一定说明是在夏威夷华人资讯网看到的,谢谢